top of page

建築

一、清朝

     大稻埕的連棟式店舖住宅稱為街屋,街屋代表人口密度增加及集中商業模式形成,從傳統閩南三合院到街屋的形成,也象徵地區由農業社會進入商業社會時代。

 1. 閩南式:清代大稻埕地區的店屋多為單層樓的閩南式建築。

  • 建材以土埆壁與紅磚為主。為節省建材並符合商業集市的要求,排列成連棟式的商店街。

  • 採用兩屋坡構成的斜屋頂,以紅瓦鋪面,且附帶騎樓,方便雨水流動、遮陽。

  • 第一進前廳充作店面,後方各進可作為囤貨、加工的空間,或租給工人居住。

  • 店門多為左右對稱的一門二窗型式,中門上方有時開有小門,作為半樓吊送貨物使用,並可於防衛時攻擊盜匪。

  • 使用長條木板相嵌而成的檻窗,白日可一塊塊拆卸,作為店面使用,至夜晚再拼裝起來,且附有活動式的平板貨架,可撐出擺置貨品。

  • 亭仔腳:像騎樓,可遮陽避雨,也方便行走購物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2. 洋樓式:除了大陸移民遷至台灣,清廷也積極招外商來台貿易,1860年代隨著淡水開港,在大稻埕設立了外僑居留地區,將洋樓式的建築式樣帶入了大稻埕與迪化街。洋樓樣式是仿自南洋等地的「殖民地式」洋樓,多為兩層式建築物,主要以紅磚木材為建材。屋頂上加蓋平直的女兒牆,砌為封閉或鏤空的圖案,或嵌有標示店號的匾額。窗戶受洋樓的拱形迴廊影響,將拱圈與窗洞結合,通常開有三個拱窗,有時設置拱廊。簷間有細密的線腳。加有上釉的花瓶欄杆,以上綠釉為主,但也有上藍釉與白釉的型式。店面仍以一門兩窗為主,加上中式的花鳥紋飾與匾額框。殖民地式洋樓的特色有幾種:拱形迴廊、花瓶欄杆和紅磚洋樓。

  • 女兒牆:在樓頂加蓋的平直短牆,牆面做成三匾額框形式,中間的匾額框特別突出。

  • 拱形窗:由洋樓的拱形迴廊演變而來,拱圈與窗洞結合。

  • 花瓶欄杆:是臺灣洋樓建築一大特色,尤以上綠色釉彩最普遍。迪街北段還有上藍釉、白釉的花瓶欄杆,較罕見。

  • 柱式:混合中西方柱式的做法,乍看起來彷彿將柱礎的部份倒提成柱頭。

1.jpg
2.jpg
3.png
4.jpg
5.jpg

 二、日治時期至今

  1. 仿巴洛克式:立體的外觀、雕刻和繁複的花草紋飾是巴洛克主要特色。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後,極力吸收歐洲文化,因此在日治期間,引進不少歐洲建築風格。經由民間匠師的仿效,仿巴洛克式建築的興建熱潮於是興起。

  2. 現代主義式:現代主義的建築風潮興起於工業革命後,取代巴洛克風格。追求理性與秩序,所以建築上講究線條的比例與圖案的均衡。利用平直的女兒牆取代過往繁複的山牆設計、簡化柱式、用大量的洗石子建材取代過去的紅磚。巴洛克式的彎曲線條被水平線條取代,以簡潔單純的幾何外型達成美感。這個風潮由日本傳入台灣,是目前迪化街的建築風格現存最多的。(以下為此時期代表)

  • 顏義成商行:

係大正年間興建的二進式傳統街屋,正面為仿巴洛克式牌樓厝,其造型語彙極盡華麗之能事,中央山牆在浪花中升起,邊柱矗立雕工細緻的花瓶,其下花果蝙蝠裝飾令人眼花撩亂;正面拱窗的弧線優雅,連窗前鑄鐵欄杆都非常講究。

6.png
  • 陳天來故居:

建於 1920 年,堪稱大稻埕洋樓中的經典。共三層樓,每樓有一廳八室,據說當年落成時,三樓可欣賞淡水河的夕陽餘暉。建築風格仿巴洛克,但也融合些許的閩南式樣,強調建物的細部裝飾,諸如屋頂、天花板、窗臺都有精緻的浮雕。

7.png
bottom of page